一起查成语大全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解析

位置: 一起查成语大全 > 诗词大全> 田敬仲完世家解析

田敬仲完世家解析

查看田敬仲完世家全诗

  公元前386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主,从此齐国就由姜姓国变为田姓国。田氏先祖最早来到齐国的是田完(即陈完),他的谥号是敬仲,因名本篇为《田敬仲完世家》,简称《田完世家》。史书又常称此后的齐国为田齐,所以也称本篇为《田齐世家》。

  齐国在春秋时就是个强国,春秋后期渐趋衰落,但根基并未动摇,所以田氏代齐之后,很快又成了战国时代的强国。本篇前半主要记述田氏代齐的过程,以简短记事为主。后半则使用以人物代记事的方法,既突出了人物,又完成了记事任务,一举两得。

  齐威王是本篇中较为突出的人物,作者选择了几个重要事例表现了他的不同寻常。一是严明赏罚。对即墨大夫的重赏,对阿大夫的烹杀,一举震慑了全国,官吏们不敢再文过饰非,使齐国大治。二是重用贤才。文中记述了一段齐威王与梁惠王的谈话,梁惠王以有十枚照夜珠自诩,而齐威王却把自己的贤臣良将视如珍宝,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齐威王对人才的重视。三是善于听取臣下意见。威王和邹忌议论鼓琴与治国,同大臣讨论是否救赵等,都表现了他的这个特点。

  齐宣王是齐国的又一位重要人物。这里突出了他的两件大事,一是任用田忌、孙膑,大败魏军于马陵,使齐国威震一时;二是“喜文学游说之士”。这第二件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齐宣王对文学游说之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使稷下先后集中了学士“数百千人”,临淄成了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齐宣王对文化史的这一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齐湣王是本篇记述的另一个重点。他曾有过一番作为,放弃东帝的称号,征讨宋国的暴君等,都提高了齐国的威望。但他骄傲轻敌,燕相乐毅率五国军队来攻,齐国几乎灭亡。这次惨败使齐国一蹶不振,虽有襄王五年时的田单复齐,但齐国的衰亡已无法挽回了。

  本篇还涉及到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邹忌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他通过鼓琴与齐威王论治国之道,淳于髡(kūn,昆)讽以微言,他能应答如响,都显示出他具有辅国的大才。但他当权后却使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田忌,又表现了他的权势欲。其他人物虽着墨不多,也都各具特色。

  篇末,太史公认为,田氏代齐“非必事势之渐然”,而似乎是在遵循着当初占卜的预兆。既否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宣扬迷信,古今不少学者对此予以批评是完全应该的。

推荐古诗: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南陵别儿童入京秋下荆门日出入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捣练子令(深院静)三台令(不寐倦长更)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

推荐诗句: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 八面张罗  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空归  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
  • 百辞莫辩  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蔓不枝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