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岐伯道:周痹病在身体上,上下移动,随着血脉上下左右相应,无孔不入,我想知道这样的疼痛,病邪是在血脉中呢,还是在分肉之间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病痛部位的移动,快到来不及下针,当其聚集在一处疼痛时,还未及确定治疗部位,而疼痛已经停止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我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是众痹,不是周痹。
黄帝说:我想要了解众痹。
岐伯回答说:众痹各自有一定的部位,但会交替发作和停止,动静交替,左侧会影响右侧,右侧会影响左侧,不会周身并发,而是交替发作和休止。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刺治这种病,疼痛虽已停止,也一定要针刺疼痛部位,不要让疼痛再发作。
黄帝说:讲得好。我想要了解周痹是怎么样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周痹这种病,是邪在血脉之中,随着血脉上行,随着血脉下行,不会左右相应,而是各在一定的部位。
黄帝说:怎样针刺治疗这种病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疼痛从上而下,应先刺治其下以阻止病情的发展,后刺治其上以除掉病根;如果疼痛从下而上,应先刺治其上以阻止病情发展,后刺治其下以除掉病根。
黄帝说:讲得好。这种周痹之痛是怎么生成的,因为什么而得名?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气侵入体表分肉之间,致使津液化成涎沫,涎沫遇到寒气则凝聚,凝聚不散处就会排挤分肉而产生分裂,分肉裂开就会疼痛,疼痛就会使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就会发热,发热就会散寒而缓解疼痛,疼痛缓解就会使厥气上逆,厥气上逆则导致其他痹痛发作,这样交相发作则形成这种周痹之痛。
黄帝说:讲得好。我已经知道痹症的原因了。这种病是病邪内侵还未深入内脏,向外发作也未在皮肤上显示出来,而只是停留在分肉之间,使得真气不能周行全身,所以命名叫周痹。因此,针刺痹症,一定要先沿着足六经按压,观察病症的虚实,以及大络有无血郁结而不通的情况和因虚证而脉下陷空的情况,然后进行调治,可采用熨法来疏通经脉。如果筋脉拘紧,也可牵引病人肢体来帮助经脉通行。
黄帝说:讲得好。我已经知道了痹症的情况,也知道了它的治疗方法了。
推荐古诗:
羌村三首、
柳、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出守桐庐道中、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自励二首(平生最恶牢骚语)、
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推荐诗句: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阪上走丸 阪:斜坡;丸:弹丸。象在斜坡上滚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 悖入悖出 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毕其功于一役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博洽多闻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