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为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乐府旧题,创作了不少明丽、清新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 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这里的「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江面上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唤,那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的寻求伴侣的青年男女之间,表现出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许坦露自己的心事,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恰当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所以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动,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便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所以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测不定、留有余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状态。「艺术的天才就是分寸感」,这话倒是颇有深意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如果不是从考证的观点出发去判断正误,而是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那虽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亦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宜于一气读下。
推荐古诗:
侠客行、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少年行、
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
洞仙歌(江南腊尽)、
寒月吟(夜起数山川)、
浪淘沙(大雨落幽燕)、
沁园春(独立寒秋)
推荐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辔徐行 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博而寡要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