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诸侯君主们无不是在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努力,但他们又害怕没有一个好名声,害怕人民不尊敬他们,害怕《春秋》之类的编年史埋没他们,不记载他们的政绩。所以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爱民则荣耀,不爱民则会被埋没。”《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之书。当时晋、齐、楚、宋等国均有这样的史官建置和类似的史书编著,其体裁及“书法”也大体一致。《春秋》所以能记载各国大事,就是这些史官相互通报的结果。当时正值社会剧变,礼坏乐崩,“天子失官”之时,原属官府掌管的《诗》、《书》、《春秋》等典籍散播民间,成为各诸侯君主们害怕的一种社会舆论。他们既害怕史官们秉公直书,也害怕史官们将他们一笔带过,埋没他们。“青史留名”就是从此而起。所以,见享乐而不动心,就是自求福;“般乐怠傲”就是自求祸。无论是福是祸,都是自己求得的。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说的就是,如果沉溺于享乐,沉溺于所谓的福,就会引来灾祸。因为人们都不会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想再好,有了还想再多,于是便有所作为,有所行动;而这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比如砍树,是为了烧火煮食,或是为了驱寒取暖,是为了制作更多更好的房屋与家具,然而大面积的砍伐,也就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和破坏了空气的净化功能。再比如享乐,一个人的享乐是建立在若干人的辛勤劳动之上,甚至于是建立在若干人的痛苦之上,一旦这些人不甘于辛勤劳动和不甘于痛苦,就会奋起反抗,就会使只顾自己享乐的人陷入灾祸之中。天降灾祸而给人带来痛苦,那是大自然运行规律所造成的,人们拿天没有办法,而因为自己享乐带给别人痛苦,就逃脱不了灭亡的结果了,因为人拿人总会是有办法的。
推荐古诗: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题桃花夫人庙、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渔翁、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念奴娇(横空出世)、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蚕欲老)、
沈园(梦断香销四十年)、
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
推荐诗句: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把饭叫饥 比喻多此一举。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即不离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