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写的《 石砮记》说:“《 尚书• 禹贡》 记载,荆州向王室进贡砺、砥(磨刀石)、砮(石制的箭铁)、丹(俗称朱砂)及箘、簵(两种善竹)、楛(可做箭杆的木),梁州贡砮、磐(用石或玉雕成的乐器)。到春秋时,猛禽鹰华飞集陈国宫廷被射死;就是枪矢(箭)射穿的,石馨长一尺八寸(咫为古火长度单位,周制八寸),有人向孔子请教。 孔子回答时不就近取荆州、梁州为例,而取远处的肃慎(古族名,居长白仙北,东滨大海,北互黑龙江中下游,从事狩猎。周初曾以‘楛矢石馨”来贡)来说明,那么,荆、梁二州不贡此物已很久了。唐人颜师古说:“楛木可做箭杆,现在幽(陕西省构邑县西)以北地方仍然都用它.’凭此话考证,用楛木做箭,到唐代仍旧这样,但是用石做箭傲,却从春秋以来没有人懂得了。”按《 晋书• 挹娄传》 (挹娄,古族名,源出肃慎,居长白功北、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记载:有石砮、楛矢,国内有座山出产的石头锋利得可刺入铁中;周武王时,挹娄族曾进贡矢、砮;魏元帝景元末年也来进贡。晋元帝中兴,又来贡石砮;后来,他们又与后赵王石虎往来,向他进贡石砮,这就是石虎用来向成汉王李寿夸耀的事情。《 唐书• 黑水靺鞨传》 (黑水靺鞨,古族名,来源于肃慎,北魏时称勿吉,隋唐称勒瀚,分布于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分七部,黑水(黑龙江)部居最北方〕 记载:他们的箭,装有石砮有二寸长。看来是在古代制作楛方法的流传,那么苏东坡所说春秋以来没有人懂得,恐怕是不加考证的过错.我家有一个石砮,正好二寸长,难道是黑水靺鞨部的产物吗?
推荐古诗:
杜陵叟、
小寒食舟中作、
题乌江亭、
别董大、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春宫曲、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正气歌并序(天地有正气)、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推荐诗句: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