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圆满报身?就像一盏灯能够除去千年的黑暗,一点智慧能够消灭万年的愚昧。不要总是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就不能再得到了。要经常想以后的事,让每一个念头都圆满和融,通达明亮,这就能自我认识自己的本性。善和恶虽然很不相同,人的本性却没有两样。这种没有区别的本性,叫真实的本性(也就是如来佛性),在这种真实的本性中,不会沾染善,也不会沾染恶,这就叫圆满报身佛。自己的本性中只要产生一个坏念头,就消灭了经历万劫而来的善因。如果在本性中产生了一个好念头,就能让恒河里的沙那样多的恶业除尽,直到获得无上的觉悟。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不失掉本来的善念,这就叫圆满报身佛。”“什么叫千百亿化身?如果什么都不思想,人的本性本来像虚空一样。只要产生了一个念头的思想,就叫变化,想坏事,就变为地狱;想善事,就变为天堂。想恶毒伤害就会变成凶恶的龙和蛇,想慈善悲悯就会变成救苦的菩萨,想智慧就会变成上界,想愚蠢就会变成下界。自我的本性变化很多,迷惑之人不能反省察觉,每一个念头都会产生恶的意向,就会常做坏事。如果幡然改想一个善念头,智慧就立刻产生。这就叫自性化身佛。”“善知识们,人本来具有佛法之身,因此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报身佛。从报身佛的角度考虑,就是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积累自己本性的功德,就是真正的归依。皮和肉构成人的色身,色身就像房屋一般,并不是归依。只要能觉悟自己本性中的三身佛,就是认识了自己本性中真正的佛。我有一篇《无相颂》,如果能诵读修行,就能让你积累下的劫数迷惑罪孽立刻消除。颂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慧能大师说:“善知识们,大家都要诵读理解这篇偈语,按照它来修行,就能在念诵中认识自己的本性,这样的话,即使和我相距千里之遥,也能像常在我身边一样。如果诵读它仍然不能觉悟,那么就是面对面,也和相距千里远一样,又何必辛劳地远道而来听我说法呢?大家各自珍重回去好自为之吧。”大家听了慧能大师讲说佛法后,没有不豁然开朗的,都欢欢喜喜,遵嘱修行。
推荐古诗:
春雪、
难念的经、
从军行、
塞下曲、
相思、
长寿乐(微寒应候)、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酹江月(乾坤能大、算蛟龙)、
入京诗(手帕蘑姑与线香)、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推荐诗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擒二毛 擒:捉拿,捕获。二毛:指头发斑白,引申为上年纪的人。不捕获年长的人。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